农业部认定国家蔬菜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阜城县蔬菜产品深加工研究所
相关栏目
联系方式

阜城县果蔬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所
农业部认证国家蔬菜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
地址:河北省阜城县古城西国家蔬菜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
电话:18631812817 13932197789
E-mail:lishouqin6688@163.com

农事百科
当前位置:主页 > 农事百科 > 增加地力不可忽视土壤微生物因素

增加地力不可忽视土壤微生物因素

日期:2015-04-28 来源:未知 关注: 作者:admin

 

 

 

 

增加地力不可忽视土壤微生物因素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母质变成可以生长作物土壤的最重要因素, 也是反映土壤肥力的三个因素之一。长期以来人们为了增加地力,过量施用氮、磷、钾大量元素,忽视了钙、镁、硫、锌、锰、硼、铁、铜、钼等植物必需的中微量元素和微生物的作用, 造成营养不均衡,出现减产、土壤次生盐害等问题,在施肥量较大的日光温室,问题尤其突出,脐腐病、生理性萎蔫等生理性病害皆由此而发。增施中微量元素肥料,结合增施生物有机肥,利用解磷解钾、固氮的细菌,分解尚未被活化或未被磷酸根、碳酸根固定下来的矿质元素,平衡提高土壤的13个元素的供应能力, 才能提高土壤肥力,保障植物正常生长,提高农作物抗病、抗虫、抗逆能力,实现优质高产。

1 仅靠增加氮、磷、钾不能增加土壤地力

        辛集市和睦井乡跃峰蔬菜合作社于2010年新建大棚13个,每个大棚实际使用面积1.96亩。为迅速提高地力,11月份番茄定植前底施腐熟牛粪92m2、磷酸二氢钾100kg、三元素(N-P2O5-K2O含量为15-15-15)复合肥200kg, 生长季随水浇灌冲施肥(N-P2O5-K2O含量为16-12-22)3次,第一次80kg,第二、第三次各60kg,共冲施200kg,第三次浇水还追施了山东产复合肥50kg,总肥量达550kg。期间使用超微·钙(硝酸钙≥99%, 单体钙≥23%)25g+69%烯酰·锰锌33g+50%真细菌灵40g,兑水15kg的溶液喷洒2次。番茄前期长势特别旺盛,茎秆粗壮、叶片浓绿、宽厚,没有病叶、黄叶。但是,2011年3月后长到2cm以上的大部分幼果顶部出现水浸状病斑,腐烂呈橄榄绿色凹陷,病斑无病原物。经识别,确认是缺钙形成的番茄脐腐病。后采取冲施菌肥、浇空水、根外追施钙肥、喷施1.8%保多收(复硝钠)6 000倍液,症状得到缓解。

        2010年5月,鑫牛合作社多个温室的番茄出现萎蔫,开始几株。几天后成片的植株完全萎蔫。番茄茎基部没有腐烂、变色,根系虽不发达,但未腐烂脱皮,番茄的各部位没有病斑,第一穗果结果基本正常。带回萎蔫植株保湿一周未见病原物长出。症状与孙茜《番茄疑难杂症图片对照诊断与处方》中的图58描述十分相似,认为是由腐生疫霉菌引起。种植户使用恶霉灵·乙酸进行灌根2次、用碧护灌根1次,症状未能好转且迅速发展蔓延,严重的死亡面积达到了25%。经了解,温室使用面积大约0.7亩,每年底施腐熟鸡粪7m2左右, 腐熟饼肥100kg,N-P2O5-K2O各15~18的复混肥200kg,两茬共追施尿素30~50kg,根外喷施中微量元素肥料8~16次,在滴灌时加入冲施肥30kg。种植户都十分重视土壤灭菌,太阳能灭菌1个月左右之后,还使用了多菌灵3kg、高锰酸钾2kg以及其他多种灭菌药剂,有的使用生石灰灭菌。观察发现,在起垄的土壤上有白色的晶体析出,土壤的颜色发暗、板实、孔隙度很小,土块中可看到很多尚未融化的化肥颗粒。靠近背墙过道上的土壤呈黄褐色粉状,盐碱化严重。邀请河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教授现场勘察,认定是生理性萎蔫。2011年采取增施昌鑫生物有机肥150kg/大棚(折合每亩210kg),化学肥料减半等7项措施,草莓、番茄生长正常,调查回访,未出现生理萎蔫现象。

2 增加土壤肥力不可忽视土壤微生物因素

        土壤是由岩石风化形成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在微生物条件下经过上千年才成为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壤。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是: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锌、锰、硼、铁、铜、钼、氯。土壤的肥力取决于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其中,生物因素最为关键。土壤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能将土壤中无效态、缓效态的矿质元素变成有效态。2005~2012年辛集市农技中心对土壤养分的测定结果:土壤中有机质、有效氮、有效钾比30年前分别增加了33%、58%、11%, 有效磷增加了394%(增加了3倍),而有效态的矿质元素铁、钼、锰、锌、钙等降低了22%~67%。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如下。

       一是只注重施用氮、磷、钾,不了解中微量元素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从不施用中微量元素,造成中微量元素缺乏。在植物体内,中量元素钙、镁、硫是构成细胞壁、叶绿素、蛋白质及酶的主要组分。微量元素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特定的活性酶,促进植物的光合反应、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以及多种次生代谢。初生代谢影响的是产量和品质,次生代谢影响的是口味、颜色、硬度、抗病、抗虫、抗寒抗旱、抗逆等各种能力。缺乏中微量元素,正常的植物生理生化反应就无法进行,就会出现多种生理性病害(番茄脐腐病、梨的鸡爪病等),农作物抗病、抗虫、抗逆能力下降,就会出现“果不甜、菜不香”的问题。

        二是土壤中的磷元素与矿质元素之间的拮抗作用。在氮、磷、钾3个元素中,磷是植物生长需要量最小的元素,需要的少在土壤中留下的就最多,多余的磷就会与钙、镁、铁、铜、锌、锰形成不溶于水的磷酸盐、亚磷酸盐。磷酸二铵是水溶性比较好的磷肥,但磷酸根在土壤中会与矿质元素拮抗沉淀。不溶于水的中微量元素,植物无法直接吸收利用,就会出现缺素症。2013年春天,辛集市30%~50%的冬小麦田出现了黄化现象, 就是因为过量使用磷酸二铵做底肥, 造成镁、锰、锌等微量元素缺乏。

        三是土壤有益微生物对矿质元素的分解能力不足。不溶于水的枸溶性矿质元素只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才能被分解、活化出植物能够吸收的矿质元素。现在普遍应用的棚内太阳能灭菌技术,杀灭有害菌的同时也把土壤内的有益菌全部杀灭,影响了矿质元素的生物活化,从而影响到土壤中植物必需元素的供应能力。施用矿质元素肥料,如:赛众28、金龟2代、富农心、金三农等,能够较大幅度的提高作物的产量与品质,但是仍然不能杜绝矿质元素与磷酸根、碳酸根等的沉淀反应,且矿石(渣、粉)残留会破坏土壤物理结构。加施优质生物有机肥,利用其内含的解磷细菌,活化被固定的磷元素或土壤尚未分解的磷,在解磷的同时就释放出了矿质元素。生物有机肥中还含有多种矿质元素,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平衡供应,才能提高土壤的肥力。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的大田,人们不再使用农家肥,土壤微生物缺乏,秸秆还田后3~5个月都不能分解,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保水性、保温性变差,农民不得不靠加大播种量来弥补小麦群体的不足。近几年的小麦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等土传植物病害猖獗,也是土壤有益微生物缺乏的具体表现。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大田玉米秸秆粉碎后施用优质生物有机肥,可以直接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加快秸秆分解速度,减少具有腐生能力的有害菌的繁殖空间,从而起到抑制作物病害发生的作用。

        增加土壤肥力就是增加作物必需元素的平衡供应能力,优良的土壤中有益微生物菌群及合理数量是土壤健康的保障。作物得到营养均衡才能生长良好,产量品质才能提高,生理性病害减少,农作物抗病、抗虫、抗逆性状才能更好的表现出来。

一.     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及酶活性的影响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组成成份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土壤有机无机质的转化,营养元素的循环;以及对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不可少的生物活性物质----酶的形成均有重要影响。腐植酸能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增强土壤酶的活性等事实,已被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所证实,而且一致认为,施用腐植酸使好气性细菌、放线菌、纤维分解菌的数量增加较多。对加速有机物的矿化,促进营养元素的释放有利。因此,施用腐植酸,可以防治果树的烂根病、黄叶、小叶、枯萎病。
 

二.     生物菌剂对化肥和微肥有增效作用

随着中国化学工业的高速发展,化学肥料的生产和施用数量不断增加,增施化肥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加,投肥成本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等问题,也逐渐反映出来。目前,中国氮肥利率为30~50%,磷肥利用率10~20%,钾肥利用率为50~70%,如何提高化肥利用率,已经成为全世界非常重视的研究课题。提高化肥利用率途径很多,目前最有效的成果就是利用生物活性添加剂去活化腐植酸,增强其化合、吸附、螯合、微生物繁殖等化学活性和生物活性来有效提高化肥利用率。
 

三.   生物菌剂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作用

生物菌剂的分泌物含有多种高效官能团,被活化后的含有益生物菌群的土壤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体内生理代谢有刺激作用,这种特性是一般肥料所不具备的,活化后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可提高种子、作物的生理活性,按一定浓度采用浸种、浸根、蘸根、喷酒、浇灌、做底肥等方式,对各种作物都有明显的刺激效果。综合表现在对根系发育的促进,对作物产量、质量因素的良好影响。
    (1).提早发芽,出苗率高
    施用生物菌剂,可加速种籽发芽,提高出苗率,在早春、低温下尤为显著(一般可提早1~3天发芽,出苗率提高10~30%)。
(2).根系发达,吸收力强
生物菌剂对作物的根系发育有特殊的促进作用,许多农科人员称生物菌剂为“根系肥料”,对根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刺激根端分生组织细胞的分裂与增长,使幼苗发根快,次生根增多,根量增加,根系伸长,最终导致作物吸收水份和养份的能力大大增强。
  (3).对地上部分营养体生长的影响
    在养份供应充足的基础上,生物菌剂分泌的多肽类、酶类可刺激作用可使植株地上部分营养体生长旺盛,表现在株高、茎粗、叶片数、干物质积累等方面。
   (4).对产量和构成因素的影响
    生物菌剂对不同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是不同的,对粮食作物,穗多、粒多、千粒重等起到增产作用,前期对分蘖、减少空秕率均有良好的效果。
   

四、对作物生理代谢及酶活动的影响

生物菌剂特殊的分泌物进入植物体内后,对植物起到刺激作用,主要表现在,呼吸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的增加,各种酶的活动增强,从而使果实提前着色成熟,取得高产、高值(经济作物的应市性)。
 

五、提高作物抗旱能力     生物菌剂的施用,能使植物叶片气孔张开度减少,叶片蒸腾量降低,耗水量减少,植株体内的水分状况得到改善,使叶片含水率提高,从而为分穗和在籽奠定了基础,生物菌剂的施用还能够提高叶绿素的含量和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对于物质的积累和千粒重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六、增强作物的抗寒性

    施用生物菌剂对南方的早春育秧和北方小麦的抗寒都有明显效果。中国南方各地在早稻育秧,经常遇到低温多雨天气,往往发生死苗、烂苗现象,施用生物菌剂后,地温得到提高,秧苗素质普遍得到改善。西南农业大学在试验时发现,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冬小麦,由于经常出现“倒春寒”,麦苗普遍受到冬害,施用生物菌剂,有效地提高了小麦的抗寒能力,不同程度地减轻了冻害。
 

七、防治植物病虫害和免疫力

       生物菌剂可有效地防治地下病虫害和植物病害及病菌。根据山东、河北、山西大量研究试验证明,生物菌剂对果树的腐烂、小叶、黄叶病、黄瓜的霜霉病、辣椒的炭疽病、病毒病等都有明显防治和抑菌杀菌的效果,山西新绛蔬菜合作社两年黄瓜试验表明,施用生物菌剂,不使用任何农药,但黄瓜自始至终都没有发生过大的病虫害。
   

八、生物菌剂对改变农产品品质的影响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求农作物有较高产量,而且要求具有良好的品质特性。农产品的品质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肥料,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一条经验,施用生物菌剂,不仅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而且生物菌剂绿色、环保,大大改善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是绿色基础产业的重要产品。
据统计资料和科学试验证明,施用生物菌剂,水稻增产15.8%-28%,小麦增产8.9%-17.3%,玉米增产9%-16%.蔬菜增产18%-31%.瓜果增产16%-32%图片图片图片

 
 
 

 

  •  
由于IE浏览器升级禁用了alt+x快捷键,请用alt+q快捷键来快速进入写说说入口